存档耽美文评、存档MBTI系列
存档各类影评、书评、音评
目前沉迷脆皮鸭文学无法自拔

记中国“个人主义”思潮变迁史②

From许纪霖先生:大我消解


三、五四时期的“个人主义”思潮

五四时期,政治王权解体、宗法家族制摇摇欲坠、民国议会民主制实践失败告终、晚清喧嚣一时的国家主义思潮退场。启蒙思想家开始反思政治制度的正当基础,重新将个人“独立、自由、平等”视为最高价值。

 

  • 新文化运动三位领袖对“个人主义”的诠释:

1. 胡适:(理智层面)

(1)以“易卜生主义”为号召,以养成心智成熟、独立思考、充分运用理性的“个人”为目标;

(2)继承了朱熹具有“知识主义”倾向的“为己之学”。


2. 周作人:(情感层面)

(1)受西方心理学家“蔼理斯”影响,调解天理与人欲的对立,使人生免于灵肉纠缠归于艺术,从而获得自然人的自信与尊严;

(2)继承了道家的“审美自由”与“艺术人生”。


3. 鲁迅:(意志层面)

(1)结合晚清章太炎的“自性”传统,以尼采的“超人”为榜样,发挥个人的精神意志与创造力,成为精神界的摩罗战士;

(2)部分继承了“意志自主”、“天命自造”的阳明学,部分继承了魏晋时代嵇康式的“抗议传统”。

 

  • 五四时期另外两大重要思潮:

1. 个性主义:“传统人格主义”在欧洲的康德穆勒思想的刺激下,发酵为“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”的个性主义(也称“尽性主义”)。

(1)与传统“人格主义”相比,五四的“个性发展”已经不限于“为己之学”和“道德自主”,其内涵不仅包含“德性”,还包含“意志自主”。此时统一的“天理”已不复存在,公共“德善”也已瓦解

(2)“善”是从“个性”发出来的,没有“个性”就没有“善”即使不能说从“个性”发出来的都是“善”,但是离开“个性”,则“善”、“恶”都不可说了。

(3)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天性(无论这天性是理性的、德性的、审美的、自然的或者唯意志的)设计自我,发展个性,一切取决于个人的自由意志。


2. 乐利主义:两大基础为“快乐主义”(人生的归宿是去苦享乐,谋得幸福)与“功利主义”(“善”是可衡量的,“善”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)

 

  • 乐利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三大颠覆:

1. 快乐观:

(1)儒家的“乐”是一种“颜回之乐”,是生处清贫,却在学习中获得的“智性和德性之乐”;

(2)阳明心学的“乐”是一种“人性本体的自得之乐”;

(3)佛教讲究“去苦求乐”,是具有强烈宗教性与精神性的“本体”与“存在”意义上的苦乐。

  • 乐利主义的“乐”是带有强烈欲望动机感官享受的。


2. 德善观:

(1)儒家的“善”是一种“圣贤君子的德性”;

(2)乐利主义的“善”是“快乐”与“欲望的满足”。

  • 五四时期,对“善”的看法,从传统“德性人生观”转向了“世俗的幸福欲望”


3. 人性观:

(1)儒家的人性观是性善论,人人皆有善根;

(2)荀子的性恶论、墨子的“交相利”、佛教的“苦乐观”则呼应了西方的功利主义

 

  • 五四时期“利己主义”与“人道主义”的结合:

1. 利他主义,说到底,也是一种利己主义——因为“吾有此种爱人之心,即须完成之,如不完成即是于具足生活有缺,即是未达正鹄”;

2. 对自身的苦乐感觉愈深刻,也会对他人的苦乐有同感(孟子恻隐之心&现代心理学);

3. 不论是边沁、穆勒的功利主义,还是墨子的功利主义,虽然从个人的利益出发,终极目的却并不在个人,而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;

4. 易白沙:“以先后论,我为先,世界次之,国家为后”;“以轻重言,世界为重,国家次之,我为轻”。

 

  • 边沁&穆勒对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的重大影响:

1. 边沁的“功利主义”:

(1)边沁认为“感官快乐”与“精神快乐”完全等价;

(2)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认同边沁的“大多数人利益最大化”的功利主义道德,但拒斥纯粹的物质主义和感官享受。


2. 穆勒的“修正式功利主义”:

(1)《功利主义》与《论自由》阐述了两大原则“功利原则”、“自由原则”

(2)功利原则按照“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”来评判什么是善,什么是正当;

(3)自由原则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判断者,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,个人选择就是合理、正当的;

(4)穆勒认为快乐有质地之分:精神快乐、为公众奉献的快乐比个人感官幸福具有更高的价值。

 

  • “金钱主义”&“物欲主义”的蔚然成风:

1. 五四思想家的“功利主义”固然重精神快乐、追求社会公益,但其“趋苦求乐、满足欲望”的基本人性观获得了价值正当性,在社会上产生重大连锁反应;

2. 19世纪后半期,唯物主义流行欧美,输入中国,初为富强论,继为天演论,国民投入生存竞争之漩涡不能自拔;

3. 杜亚泉:“一切人生之目的如何,宇宙之美观如何,均无暇问及,惟以如何而得保其生存,如何而得免于淘汰,为处世之紧急问题。如此世界,有优劣而无善恶,有胜败而无是非”;

4. 章太炎:“人类的进化并非直线性的向善,善在进化,恶亦进化。”;

5. “知有金钱而不知有公道”、“知有金钱而不知有真理”、“知有金钱而不知有科学”、“知有金钱而不知有性命”。

  • 在传统儒家“重义轻利”的传统之中,“物质主义”一直处于边缘、受压抑的地位。晚清以后,“进化论”传入中国,“机械论宇宙观”替代传统“有机论世界观”,“物质主义”在本体层面获得正当性,进而影响到人生观。


 五四启蒙思想家心中“个人主义”,不是杨朱式的唯我、顺世与独善,也不是西方从霍布斯、洛克到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,他们受到19世纪边沁、穆勒修正式自由主义的影响,接上宋明朱子学的“自我”、阳明学的“良知”,最终五四的“个人”立足于小我,但这个“小我”不是物欲、感官享受的“小我”,而是有个性、有理性、有担当、有责任的“小我”,“小我”的终极意义仍是为了人类、社会和公众的那个“大我”。

 

【变迁史系列】

记中国“个人主义”思潮变迁史①

记中国“个人主义”思潮变迁史③

评论
热度(23)

© Rina's | Powered by LOFTER